在署名为“汇演”的微信空间看到疯传的文章《上音钢琴系主任李坚激烈发问:全球著名钢琴家有几人会写论文?》,提问者不知是谁:只是署名"Q",Q提问到:叶小纲老师近日写的一篇音乐学院轶事(查看《音乐学院轶事》)里提到,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老师很乐于上台表演,而某些音乐学院的老师们更多是学术研究型,您怎么看这个现象?
李:在我看来,上海音乐圈的学术性其实也很强。钢琴教育到底是搞理论还是教表演呢?我认为,钢琴是一门表演艺术,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搞表演的,如果一门心思钻研理论,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是不是就专门搞教育了?上海音乐学院难道要变成上海音乐理论学院吗?......有人说,学校是个学府,所以每个老师必须会写论文。但在钢琴界里面,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,基本都不会弹琴,会弹钢琴的可能本科都没有毕业。就拿朗朗、王羽佳来说,他们在全球都是著名的演奏家,但可能根本不会写论文,我并非贬低他们,但如果说我们是学府就必须写论文,这个说法是非常不对的。对一个音乐家来说,音乐会就是我们的论文-我们准备了一年,弹出来的每一个音符都是我们的学术成果。音乐是一门国际语言,但学术论文受到语言的限制。别人看不懂我们写的中文论文,但是他们能听懂我们弹的音乐。......在维也纳音乐学院里,没有人搞理论,搞理论的人都在大学里,而我们是将这两部分合起来了。但上海音乐学院不应该这样,应该把表演放在第一位,否则我们很可能会“葬身”在搞理论的人手里。......
我的评论:我查遍全篇也找不到“全球著名钢琴家有几人会写论文?”这样的字眼,如果能找到,我还真想找出一些会写论文的钢琴家给他们看看。可见,这标题纯粹是别有用心的人的臆想!现在的微信啊!说方便了交流不假,其实也更害人。像这样到处胡扯八道的言论几乎天天见。
尽管李坚(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的儿子)在文中没有说这话,是不是在私下说过我不清楚。但批评要有依据,不能胡扯。所以针对这句话就不批评了。但不代表李坚持说的没有问题。本文对李坚的上述言论展开分析。
李坚在文中尽管没有说“全球著名钢琴家有几人会写论文?”,但他的观点是比较确定的,他的观点基本上是认为上海音乐学院XX不应该“会写论文”。我们很清楚的看到提问者的提问问题是这样的:“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老师很乐于上台表演,而某些音乐学院的老师们更多是学术研究型,您怎么看这个现象?”遗憾的是,“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老师很乐于上台表演,而某些音乐学院的老师们更多是学术研究型,您怎么看这个现象”的回答是鹿群不对马嘴。他回答说:“在我看来,上海音乐圈的学术性其实也很强。钢琴教育到底是搞理论还是教表演呢?我认为,钢琴是一门表演艺术,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搞表演的,如果一门心思钻研理论,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是不是就专门搞教育了?上海音乐学院难道要变成上海音乐理论学院吗?”人家问你的是“某些音乐学院”,很显然不是问你“上海音乐学院”。你上来就回答就“上海音乐学院”怎么怎么。话都没弄清楚就瞎答。幼儿园小朋友也不能这样张冠李戴吧?!
再看,人家问你的是某些音乐学院的“老师们”更多的是学术研究型的啊,你回答的是什么呢?你不仅拿“上海音乐学院”开刀,你当领导当官了,也许是习惯思维,你的回答是:“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搞表演的,如果一门心思钻研理论,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是不是就专门搞教育了?”看看,你冲上来逮着学生发表一些宏论。说幼儿园小朋友分不清“老师”还是“阿姨”可以理解,但就是小学生也不能把“老师们”跟“学生们”混淆吧?!
继续看,李坚质疑到:“钢琴教育到底是搞理论还是教表演呢?”并声明“钢琴是一门表演艺术,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搞表演的,如果一门心思钻研理论,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是不是就专门搞教育了?上海音乐学院难道要变成上海音乐理论学院吗?......”显然通过前面的问句想在“搞理论”与“教表演”两者之间做选择,而且他是选择了后者,即“教表演”的。到了后面阐明观点的时候却说“钢琴是一门表演艺术”。“钢琴是一门表演艺术”没有错,但这表演艺术跟你的“教表演”是一回事吗?这叫偷换概念,中学生也是不允许的。中学生语文考试病句修改是常考的事。错误还不仅如此,李坚说:“如果一门心思钻研理论,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是不是就专门搞教育了?”且不说是否真有“一门心思钻研理论的”音乐学院存在,从这句话似乎告诉我们,他理解的“搞理论”就是“搞教育”,那么从你的质疑句“钢琴教育到底是搞理论还是教表演呢?”可以看出,“教表演”(这应该是“搞教育”的概念)是跟“搞理论”不是一回事。这已经不仅仅是概念错误了,还逻辑错误,不过,逻辑的考察往往在较高年级进行。一般高中阶段要重视逻辑学习,显然,你高中也没有好好念。再说啦,“搞教育”了就是“搞理论”吗?是你无知还是大众无知呢?恐怕“搞教育”的实践要比你那钢琴早多了,这容不得你胡说八道!看看你那德性,还好意思反问:“上海音乐学院难道要变成上海音乐理论学院吗?......”有谁在强调理论就一定跟实践(技术)绝然分开了呢?
再继续分析:李坚说:“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,基本都不会弹琴,会弹钢琴的可能本科都没有毕业。”美国我无法去调查,是不是这样,有留美经历的人都知道。如果你是个像他所说的“笨蛋”那你就沉默着我也不反对!但仅仅就我们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两个留美博士:一个叫刘倩云(台湾人),一个叫倪海從(北京人,现已调浙江音乐学院),他们的水平可不是像你所说的那样,他们刚来徐州就在徐州音乐厅举办个人钢琴演奏会,且倪老师还获得高师系统钢琴教师专业技能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。按照科学实证检验原则,我只要举出一个反例,你说的就不能成立。这是写论文的基本要求。看看你这样,不写论文能行吗?喜欢信口开河啊!前面的分析不能怪你,也许你妈妈俞丽拿只顾拉小提琴了,没有管好你的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的学习,可这后面就是你自己的事了,写论文一般是大学阶段的要求,你不但是大学毕业的,还在大学教学,这实在不应该。更可气的是,你这还逻辑错误。提问者问你的是“某些音乐学院”,人家也没有说中国音乐学院啊,美国那音乐学院不在“某些音乐学院”概念中吗?尤其更显得你无知了,我们高校的现有体制基本上是学习美国的,大学要求“写论文”不是我们国家的发明。我很难想象,美国不要写论文是什么景象?!李坚也许举不出美国什么例子,举了一个中国的例子说:“就拿朗朗、王羽佳来说,他们在全球都是著名的演奏家,但可能根本不会写论文”。我没去考察过《我是朗朗》一书是不是朗朗自己写的,从书名这样的表达的通行理解应该是朗朗写的,如果不是那就涉嫌造假!但李坚在举这个例子中用了“可能”两个字,可见,就连自己都不确定的证据也能拿来作为自己观点的证据,你这真是才能啊,也就你这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才能干出来的事!
李坚说:“上海音乐学院......应该把表演放在第一位,否则我们很可能会‘葬身’在搞理论的人手里。”看看,似乎给人感觉“上海音乐学院”一直不是把“表演放在第一位”,我不相信,钢琴系就能把写论文放在第一位?中国哪个音乐学院是这样的呢?是你连最起码的写篇这随笔都写不好,而不是“第一位”的问题。更糟糕的是给人感觉“上海音乐学院”搞理论的都在整人,不然至于用“‘葬身’在搞理论的人手里”这样危言耸听的话吗?廖昌永我没见他写多少论文,但他被提升为副院长,好好的还活的“透溜”!再说,这个提问者一开始就引用叶小纲的话说,上海音乐学院教师大多喜欢上台表演的,至少并非都去搞理论的吧,更没有“葬身”吧?!不过,也许你们那“上海音乐学院”搞理论的人确实有喜欢整人的没被我们外人发现,这只能由你们学院内部人来回答了!
最后忠告李坚,把话学着说的正确点没有坏事!如果不愿意说话,你只到台上去表演我们没有任何意见。但你要说话,而且要诉诸文字来影响公众,如此“说法”请你闭嘴!把论文写好再说不迟!
附录:(百度摘录)李坚,国际著名钢琴家、指挥家,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,东方学者,美国纽约音乐家基金会的艺术总监。李坚出生于音乐世家,母亲是著名小提琴家、教育家俞丽拿,父亲是著名长笛演奏家李国良。上海音乐学院网站介绍说,2009年11月,上海音乐学院聘请李坚(外籍,据调查,是美国国籍) 教授任系主任。钢琴系以培养高水准的钢琴演奏和教学人才为教学目标。设有四年制本科,三年制硕士研究生以及各类进修生。李坚说:“没有美国梦,这个世界上,付出什么,得到什么。大家得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。”李坚老师还感慨地说道:“等大家毕业以后,进入社会,社会不会给你什么东西,在美国更是这样没有所谓美国梦,主动性要在学校里培养,现在就开始培养。”
查询中国知网,一篇文章没有。
作者:吴跃华
1970年6月生,江苏涟水人,男,汉族,硕士学位,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。1995年留校工作,2007年获评首届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,2009年被遴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,同年底起兼任《北方音乐》刊物编辑(及四本刊物编委)。2005年以来在《人民音乐》《中国音乐》《艺术百家》《中国音乐教育》《音乐探索》《交响》《钢琴艺术》等刊物发表文章40余篇。其中,论文《论音乐知识技能教学》获得江苏省教育厅艺术论文大赛一等奖,教育部2007年艺术论文大赛二等奖,论文《试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》获得第二届全国音乐教师音乐教师音乐论文大赛一等奖。创作歌曲《我寻找那棵树》于2000年获全国音乐教师征歌一等奖。参与国家级重点课题两个,省级重点课题一个,其他课题若干。出版专著五部,《音乐教育自传》、《平民音乐教育家费承铿释传》(其他为合著)。研究专业方向为“普通音乐教育”,近年来研究重点在“音乐教师研究”方面。